阿美族捕魚祭文化的意義

阿美族男子傳統生活技能之一:撒網 北部阿美稱之為Miladis海岸阿美稱之為Misacepo秀姑巒阿美稱之為Kumoris舉行的時間為豐年祭之前,各地區時間不一。大致在六~八月之間,捕魚祭代表年度的終止。傳統上以毒籐毒魚,目前多改為撒網、垂釣或漁撈。為男子的活動,女性禁止參與。 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,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。捕魚在阿美族不僅僅餬口或提供蛋白質的來源,更有文化上深層的意義:在阿美族的社會裡,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或喪葬儀式過後都要有捕魚或吃魚的行為(阿美語稱為paklag),藉此作為活動的休止符,透過吃魚的行為以後,再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。因此,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。 捕魚祭有一個美麗的傳說(荳蘭社):有一艘船駛向北方,其中有一名乘客生病了,於是下船到岸邊蓋房子休養,病好了,有一隻牝熊來跟他做夫妻,並且生了一個男孩;牝熊天天上山採食物,有一天牝熊上山去了之後,以前在他的船又回來了,於是帶孩子乘船,剛好被回家的母熊看到,於是下海追船,船夫以為是狗,把他殺死吃掉了。 孩子長大以後,喜歡打架,大家都常常嘲笑他是熊的孩子,於是孩子問父親:我的媽媽在哪裡?父親覺得羞恥不敢說,只告訴孩子說:你的母親游泳出去獵魚,死在海裡。孩子不斷想著母親,於是做了網,每天都去海裡想要網到母親的骨頭,但他撈到的都是魚;從此以後,社裡的人都開始作網去撈魚了。(陳千武著\台灣原住民母語傳說)